[全文]
香港有條件發展科技
時事評論 陳繁昌
在知識型社會,尤其是在香港,一所研究型的科技大學應該擔當什麼角色。在談及這個重要課題之前,我想先探討兩個有關的問題:
第一:「香港需要科技嗎?」
第二:「香港能夠成功發展科技嗎?」
現在先談「香港需要科技嗎?」
回答這個問題前,我先分享最近的體會。數星期前,我到訪了韓國科學技術院(KAIST),韓國的社會和高等教育高速發展,令我印象深刻。四十年前,韓國遠較今天貧困,在經濟上只能歸入第三世界。
為何要發展科技
然而,時移世易,今天韓國已躋身亞洲四小龍之一,經濟實力不容小覷,不但其泡菜知名,韓國的汽車出口、電子消費品、核反應技術和造船業同樣蜚聲國際。我還記得在二十年前,韓國汽車出口業務初次涉足美國市場之時,現代汽車(Hyundai)僅視為次級產品;今天,卻已成為最受追捧的品牌之一,尤其在年輕一輩之間更見受落;而韓國的造船業亦已雄踞全球首位!這次韓國之行,令我更加相信,在這個知識型世代,科技是社會發展的關鍵。
讓我進一步說明香港為何須要發展科技。首先,不少談論都認為,香港的經濟需要多元化,而非偏重於服務為本的產業。然而,香港卻安於單一的經濟思維,鮮見實際行動推動經濟多元化發展。其次,香港除了人力資源之外,並無天然資源,要維持高生活水平,確實需要發展高增值產業,而科技和創新產品正是其中之一,可帶來這樣的機遇。第三,香港可以、而且應該利用中國經濟崛興的良機及其在科技的巨大投資。第四,香港應為大批有卓越科技能力的年輕一代,帶來發展機遇和前景。最後,香港作為相對富庶的先進社區,為什麽不為科技這項重要的人類文明發展盡一己之力,作出貢獻?
有人可能認為,單靠金融業、服務業和地產業足以支持整個香港經濟,而且令香港蓬勃發展。這種說法或許有其道理,但環顧全球首屈一指的金融中心,如倫敦、紐約、新加坡、蘇黎世以至上海,無一不以其金融中樞地位而自豪,但哪有一個會排除科技,甘於把科技的領導地位拱手相讓給其他城市?舉例而言,上海一直在科技上與北京互較長短。
金融中心也搞科技
上海致力在金融服務和科技發展兩方面同時稱冠,而且投放大量資金於高等科技教育上,積極招攬外國公司在其科學園開展跨國科研工作。葛蘭素史克藥廠(GSK)、通用電氣 (GE)和英特爾 (Intel)等公司,已紛紛在上海設立科研實驗室。紐約市一向是金融重鎮,也已向科技創新邁出一大步,要與矽谷分庭抗禮。最近在《高等教育紀事報》(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)刊登的一篇文章,正是以〈紐約式矽谷〉(Silicon Valley, NY Style)為題。
紐約市長彭博預留了大量土地,呼籲全球各地的一流大學前來紐約市建立分校,攜手建造世界級的應用科學和工程學府,從而增強紐約市的經濟實力;史丹福大學已表示有興趣,康奈爾大學聯同以色列理工大學(Technion- Israe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)亦不甘後人,而哥倫比亞大學與紐約大學分別已結盟響應。
倫敦又怎樣呢?一年前,英國廣播公司(BBC)的一篇報道說:〈卡梅倫首相闡述東倫敦成為矽谷的遠景〉(Cameron reveals Silicon Valley Vision for East London),其意向已經清晰可見。
瑞士是銀行和金融中心,人口與香港相若,在藥劑、食品業和精密機械範疇亦享有領先地位。此外,香港人都知道新加坡在科技創新方面投入巨資,這一點也不必我贅述了。由此可見,世界各地的主要金融中心都投身於科技創新。客觀的結論是:如果這些城市不是愚昧無知,那一定是他們都看重發展科技的前景。
現在我想談談第二個問題:「香港能夠成功發展科技嗎?」
假如二十年前香港科技大學創校時有人提出這個問題,我或許會心存疑問。但時至今天,情況已遠勝當年。首先,我們擁有人力資源和人才,香港的學生一直在PISA和PIMMS等全球科學能力測試中名列前茅。我們的大學也躋身亞洲、甚至世界最佳學府,其中香港科技大學更以科技及工商管理的卓越成就享譽全球;而這兩方面都是創新生態系統主要元素。
香港具備一流條件
此外,在一國兩制下,香港既是中國的一部分,更享有地緣優勢。我們可以充分把握國家「十二五規劃」帶來的機遇,配合國家將科技列為全國發展的主要因素。試問,除香港加上珠三角地區以外,中國哪一個地方能同時具備頂尖學府、龐大市場、技術和生產企業多元化、法治、成熟的知識產權保障、世界級基建及外國人普遍接受的國際城市生活環境呢?
事實上,我最近到訪的先進國家,大部分的高等教育同仁都對香港的條件羨慕不已;我們若不善用自身的優勢,確實相當可惜。
最後,且讓我列舉數個國家的成功例子,證明及早在科技上投資,可以獲得可觀的經濟回報。
過去三十年,新加坡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了十六倍;新加坡今天已成為高科技經濟體,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位居亞洲四小龍之首。同期,韓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長超過十四倍;反觀香港只增長了約七倍。韓國在多個技術範疇居於領先地位,擁有多項著名的國際技術品牌。以色列的人口與香港相若,但在納斯達克指數(NASDAQ)的首次公開發售(IPO)技術類股份,只僅次於美國。
重要的是,韓國國內生產總值超過3%用於研發,比例很高;新加坡在這方面的投放則由目前的2.3%上升至2015年的3.5%;香港的研發投資在亞洲四小龍中敬陪末座,只有0.79%,這一點相信各位也早有所聞。
中國內地的目標是在「十二五規劃」期間將科技研發開支由現時的1.8%增加至2.2%,正好帶給香港在科技發展方面獨特的角色。難道香港的研發投資不該至少與內地看齊嗎?
如果其他地方能做到,香港怎會做不到?我們所需要的,就是決心。正如我時常向學生分享我的座右銘:「若你嘗試,不一定成功;但若你不肯嘗試,就永不成功。」
作者為香港科技大學校長
本文為陳繁昌教授【圖】在「香港與珠三角洲的創新.未來」論壇的演辭.二之一.題目及小題為本報所加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